找到相关内容483篇,用时3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楞严经》“二种根本”浅说

    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是贪分摄。瞠害二觉,是瞠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修数息观,为对治八种觉观,以凡夫,觉观不出三毒故。  修数息观者,观出入息,用求止故,令心定住。得止...“念极情忘,即。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7.“观”之诀窍:法不孤,仗境方生。数息、念佛、持咒时亦可同时存想某境,如佛国净土,或心中美好的事物等。数息观之功夫纯熟后,可练习随息,乃至止、观、...

    传 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1263823.html
  • “道”与“心”--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

    恐觉迟,能做到“心不”,泯歇妄心,便能做到“存境存心”。  禅宗的“心”还表现在初入禅境的喜悦之中。所谓“三禅之乐,世间第一,乐中之上。”《杂阿含经》中这样描述“心”愉悦的状态:“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又积极的精神修养追求,不能不让人顿“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感。“其寝不禁,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种看似无情无欲的表征,蕴含了“主人”、“神人”、“圣人”高度的精神自由感,构成了庄子思想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1464218.html
  • 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佛学与科学对话

    整个外在环境看来就像处在一种随机变动之中。简单的例子如一人无由来的觉得想变化所处环境,于是将房中家俱摆设大搬动一番,不仅在事先此一举动的无可预知,亦无征象可寻,其将如何变动更是不可测知。即使心念由...。或如《俱舍论记》中列举出的认知过程:  心缘境第一剎那初了名识,第二剎那取像名想,第三剎那领纳名受,第四已去造作名思。[40]  又或如《大乘信论》的分析,一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以至于由...

    释见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4064243.html
  •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

    执着于错误认识或错误的道理,这些就属错误的胜解。如果对事物认识  不清,以致于下不了决心,无法判断,犹犹豫豫,就不胜解。故而胜解属别境一类心所法。   ,是忆念,思念之意。《成唯识论》中说:“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念这一心所法的生,必以“曾习境”为条件,即以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接触过的事物为所缘之境。当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后,必于心识中留下关于此一事物的印象,的作用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1965107.html
  • 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1)

    全无宗之过者,宗遍非有也。以境无故,今云境无非有,故遍无也。  △三释妨难有四:一梦解由心惑乱,二梦中无实决定,三梦心以为境,四梦有实事生。初中复二:初难,后释。今初。  有说由心惑乱,...准知处等是其决定,此即缘彼曾境故。于其梦中多有所见,设在空中见其流水,或于宏海都大火然,此亦是其昔时曾见若水若空若炎若海,各于别处观斯事物。梦中,为一处解执为空河。若不尔者,应许生盲忆青等故,若...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3465294.html
  • 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

    亻身,神也”。同时,缘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中国古人其实是以一种“依形躯”的现象学方式构造其种种终极性概念,如在甲骨文中,“太”、“天”、“元”等字皆为象形字,皆像直立的人之身形。因此,凡此种种...“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的同时,为天下芸芸众生矗立了一座座通向神圣的丰碑,并像背负十字架的基督耶稣那样为我们担荷了有待救赎的整个人类的罪恶。   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唯理主义宗教的中国式的唯情主义的...

    张再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3666213.html
  • 漫说《坛经》——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五

    妄念。于人自性中固有的真如佛性生心念,即是正念;“于法上生念”、于世俗人性,乃是妄念。持正念而不妄念,即是“于而不”。“于”的“”是“正念”,“不”的“”是“妄念”。于是,人的...无碍,外于一切境界  上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  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慧能禅宗的所谓坐禅,本不执著于心,亦不执著干净。如说看心,便是执著于心,那么这个心便不是真心而是妄心了,妄...

    武守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0266380.html
  • 《大乘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2)

    一切现象境界唯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积聚假合而有,若能如实观察知心体无即得化消一切五蕴积聚之虚妄境界而使众生心复入真如境中而依劫历阶而终成佛。  讨论:  《信论》基本理论部份已述说完成,即一般哲学问题中...种种因缘果报之必然来去,不应相应待之,宜随来随扫,愈是情节严重的恶语相向愈是证道助力因缘,愈是恭敬有加之礼赞,愈是障道因缘,以易激起名利贪念心故,应忍之不予回应,方是善法。  第四节:精进修行功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0467298.html
  • 永觉元贤禅师《呓言》

    :前后既无,中间岂有?只如月正上窗时,不取相,境界在什么处?士曰:斯则不见有月窗,安知有境界?曰:是知此境界,决不在人边,以无月窗则无境界也;亦决不在月窗边,以无人则无境界也。月窗与人既各各无,合...豁曰:这个就是父母未生前,说不得的。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上座本来面目?”正谓此也。愚谓,睡无想,或落无记,则全体无明也。可指之为本来面目乎?且教中有五无心位,皆无善恶二,可就指为...

    永觉元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5567353.html
  •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以“无”为宗。所谓无,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他认为“无”才不会“相”,“无相”则无所执著,无所执著则无烦恼,离烦恼即是呈现了清净的本心而修成正果。(...于境上有上便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自性,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无”是指要排除妄念、杂念,当行正念。这样,人自身所具足的清净的佛性就显现出来...

    达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2467841.html